近年来,杭州西湖陆续种下了很多沉水植物,它们在湖底形成复合群落,打造了一座漂亮的“水底森林”。这座“水底森林”起到了稳固底泥、增加湖水含氧量、减少水体的富营养化污染以改善水质的作用,解决了西湖水体生态修复的一系列关键技术和工程问题,重新擦亮了西湖这张“城市名片”。这是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以下简称水生所)与杭州当地政府合作的成果。
“西湖水体生态修复是水生所水环境工程技术的一项应用。”日前,水生所所长赵进东在接受采访时说,水生所主要面向水环境保护、渔业可持续发展和微藻生物能源利用的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开展研究。
水生所是国内唯一从事内陆水体生命过程、生态环境保护与生物资源利用研究的综合性学术研究机构,在水生态环境、现代渔业及水生生物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等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早在1983年,水生所朱作言院士带领的科研团队就已经将重组生长激素基因导入鲫鱼受精卵,获得快速生长的转基因鱼。“十二五”期间,水生所培育出了快速生长的转基因鲤纯合子,建立了稳定遗传的转基因鱼家系,世界范围内进行分子育种操作的经济性养殖鱼类有三十余种,只有水生所、美、加、英、韩的5种转生长激素基因鱼建立了稳定遗传的家系。
通过多年的研究积累,水生所还在我国先后发起了小球藻、鱼腥藻、螺旋藻、饵料硅藻的规模化养殖,进入知识创新工程以来还建立了葛仙米养殖技术,推进红球藻产业化。
为支持藻类生物技术的发展,历经多次藻种筛选、保藏,水生所建成我国最大的淡水藻种保藏库,并牵头开展对我国产油微藻的全国性普查、分离、保藏以及高附加值和药用活性物质筛选工作。赵进东说:“我们与中国石化、国开投等大型企业开展微藻生物柴油、高附加值产品和工业废气处理等合作研发,已经在世界上率先开展规模化荒漠藻结皮研究并取得成功。”
赵进东介绍,水生所一直在研究怎样在养鱼过程中保护好水。在“十三五”期间还将继续以水生生物学为基础,以水体生态文明建设为核心目标的研究特色。在这样的研究定位部署下,水生所“十三五”规划将进一步围绕水、鱼、藻3个方面部署3个重大突破,同时结合特色研究所任务要求,确定5个培育方向,以发挥水生所的优势和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