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环保行业有100家左右的上市公司,500家左右新三板企业,数千家中小企业。环保产业大多数是中小企业,这一群体相较于更高资本层级的企业而言,资本实力和品牌号召力一般较为弱势。通常能成为这些企业的突破点,形成核心竞争力的是技术实力。
而对真正以技术竞争力生存的技术型企业而言,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不断将某一项技术与自身的品牌划等号,让行业内谈到这项技术时首先想到这家企业。如行业内提到RO膜(反渗透膜)会联想到时代沃顿、磁分离技术想到环能科技、土壤检测设备想到盖亚环保等。若实现“技术品牌化”,企业在资本市场的被认同度(估值),营销潜力和客户认知都将有非常大的提高。
但值得注意的是,这样的“技术品牌化”必须要满足一定的条件。首先,这项技术本身属于细分领域且有一定门槛,没有企业能把“工业水处理技术”和品牌划等号。其次,企业在这项技术上必须要有一定特点和独占性,企业在这一技术领域有一定话语权。
在我国,环保各细分行业的知识共同体已经形成。对于大部分特定技术,专业人员都存在共识,如某一技术已经过时、费用太高、有前景,但关键问题还未解决等。这样的共识让业内人士的交流有了基本一致的认知基础,让沟通更加顺畅和高效。但这样的集体固有认知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若一项技术以较高的创新性打破了某些行业的“共识”和“习惯”,并且切实可行,这将引起行业极大的关注和讨论,打破认知将成为这一技术最为显著的标签和营销点。拥有这项技术的企业的技术品牌也就此形成。